毛球

關於拖延

關於拖延

我應該算是個重度拖延症患者吧?🤔

從我有印象以來,大概國小三四年級作業開始變多以後,我就常有到了睡覺前功課還沒寫完的印象,以及每年寒暑假開學前拼命寫寒暑假作業的痛苦記憶。

最近台灣的三級疫情警戒,讓我原本有些約朋友碰面敘舊的行程取消了,待在家的時間變長了,但最近三周的學習進度和產值老實說也沒有特別提高,甚至還降低了。

有鑑於前兩周我的行程排得太滿,一週結束後總是留下好幾堂沒上的課、沒完成的任務,本週我做的嘗試是放飛自我,故意在六月的第一週,鬆散的只留下我上周拖延沒上完的課程和作業,新增任務只有安排寫作,每天我隨意的上網、打電動、看了幾部電影和一堆Youtube影片、滑臉書關心疫情的新聞和關注疫苗的各方辯論。雖然少量課程的部分輕鬆完成了,但毫無意外的,在我心裡應該是本週最重要的寫作任務,前面六天我幾乎沒有動筆,在本周的最後一天的今天才硬著頭皮開始。又一個拖延症的經典範例😅

沒有計畫會比較快樂嗎?

對我來說好像不會QQ,試過各種方式,過於理想的規劃辛苦的執行或是順勢調整,感覺都比完全放飛好多了。至少現階段我認為,制定可以趕上變化的計畫,並且保持彈性靈活調整,似乎是更重要的事。 想到之前看過的一本書:《最有生產力的一年》,作者用一年的時間,嘗試各種「據說」是高生產的行為和做法,有許多不適合或是執行失敗,最終在這堆嘗試中不只找到了適合他的工作方法,還在整理這些經驗中寫完並出版了這本書。

寫作是我需要一直去做的事情

我現在的階段其實也是在試誤(try and error),我有太多一直以來在腦海中的想法、想說的話、想做的事,我曾經感覺如果我不花時間處理他們,再更老一點精神無法負荷的時候可能會生病,講直白一點,就很像便祕一樣,精神上和意識上每天每年吃進去好多東西,這些營養的部分吸收到日常生活中用掉了,但有些疑問需要被解答,有些困難需要延伸練習才能克服;有些想法可能不是我能獨立完成的,或許需要幫手、或是花更多時間研究;不管最終能不能產生像是作品或是完整的project,我感覺需要定期把他們移除我的腦袋,不然總有一天我將無法負荷這麼多。

我一直都知道這是對我重要的事情,可能也會是我喜歡或是有潛力可以做好的事情,但我一直拖到今年才總算跨出一步。

在拖延的狀態中是什麼感覺?

我相信大部分跟我一樣有拖延問題的人,都知道那種感覺其實並不舒服,我們繼續觀看下一集影集、播放下一個影片、打開下一包零食的時後,心裡都很清楚我們當下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,可是常常很快就妥協,再十分鐘、再半個小時、再看一集,我等一下就會去做。

然後半天就過去了,一天就過去了,一週一個月就過去了。

我曾經很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,我去圖書館借過幾本關於拖延心理學的書,回家翻了兩次,沒看完之前就要到期拿去還了;我買過一本有聲書就叫拖延心理學,但我當時手機Readmoo的app無法順利播放,我懶得解決,於是一天拖過一天我也才只聽完第一章。

對自己越重要的事越容易拖延

我一直都知道這是個問題,我隱約知道自己心裡有一部份有個難以形容的陰暗角落,好像不足以稱為恐懼,或許也不是什麼懶惰和廢,我也知道有些嚴重拖延症患者其實非常勤勞,可以把家裡打掃得非常乾淨來逃避他們心中「重要」的事情。

也因此有一本書教人們利用拖延心態來設計各種互相牽制的計畫,幫助自己完成更多事情:拖拖拉拉,人生照樣精采:史丹佛教授給拖拉人的成功提案

有趣的是,跟我一樣有長期拖延困擾的人,在工作學業上有成就的人不少,很多人完全看起來跟拖延扯不上邊,但一樣為拖延所苦,我也曾經在學業工作等外在世界演得像是有為青年,但總是在對我自己個人而言重要的事物上大肆拖延。那些可能對別人無關緊要的事,卻是解決我人生困擾、邁向下一階段的挑戰,例如說,整理家裡、寫作、學習新技能…等等。

處理之前先面對和深入了解

理性上我知道要解決問題之前需要先深入研究,這大概也是為什麼討論拖延的作品容易吸引我的目光,前陣子碰巧看到這個Youtube影片:How to Beat Procrastination

我自己原本就有在用Audible,我立刻就在Audible上找到The War of Art這本書來聽。

在書中Part 1的主要概念是:每個人都有「理想的自己」和「現在的自己」這兩種狀態,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risistance(就直接翻譯作「阻力」吧),拖延是阻力的其中一種表現,許多藝術家/創作者終其一生在做的事情就是在對抗阻力,縮短差距,讓現在的自己盡可能接近理想的自己。另外如果你時常發現自己有拖延的行為(或其他各種形式的阻力),但是只要你一跨過去開始做這些「重要的事」時,是可以投入、享受其中或順利進行的,那麼這些阻力反映的其實是我們的害怕,害怕失敗或做得不夠好,越害怕代表我們越在意、越重視這件事。

舉例來說,今天你感覺到你在看的影集好好看,你需要寫的文章可以晚一點再寫,那就表示,對你而言寫文章可能是更重要的事情,繼續看影集就是你去完成它的阻力。

所以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待拖延,我們就可以讓這些拖延或任何形式的阻力變成引導我們行動的方向,從拖延的當下去感受阻力,並且只要往阻力的反方向邁步去做,我們是可以逐步去趨近理想的自己的。

Part 2主要在提出對抗阻力的實際方法-成為專家,並且一步步舉例、說服讀者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專家,以及專家應該怎麼做可以有效的打敗阻力。實際的做法就是每天撥出固定的時間,就像上班打卡一樣,時間到就show up、就去做,如果你是畫畫的人,那就是每天去畫畫,寫文章的人就是每天固定花一樣的時間寫就對了,音樂人就每天去練習彈奏和演出。不論結果成敗、不管好壞、不預先評價,做就對了。

但老實說這本有聲書版本的整體風格不太是我的菜,雖然篇幅不多只有兩個多小時,但我實在沒辦法一口氣聽完,大約聽個15分鐘就會膩,需要休息一下XDD。目前聽到Part 2的中段,聽完我再視情況看是否需要另外整理一篇筆記囉~

我在害怕什麼呢?我的偶包又是什麼?

我有時候蠻害怕寫出一堆垃圾的,到底誰想要聽我講垃圾話?

對我而言我需要寫東西跟需要大便沒兩樣,是消化的最後一個階段,也是讓自己整理思緒、腦袋輕鬆舒暢一點的好事,我想過單純寫日記就好,就跟上完廁所舒暢的把他沖掉就好,到底又臭又長的東西Po出來放在那邊要幹嘛?

這是我的自我懷疑和批判,雖然我知道如果是別人跟我說以上的話,我可能會邏輯安慰對方說:「大便對植物來說是養分的來源」這類的話。再仔細想想,我也是常常依賴網路上的大大們分享的讀書心得、影評、隨意的推薦或批評,而去認識許多好作品、得到許多無論是知識性的幫助,或是找到對某些作品有類似想法、感受等共鳴的分享。

而我的偶包大概就是寫的東西被認識的人拿出來討論覺得尷尬,以及哪天回頭看可能會覺得羞恥吧?但這類的自我批判想想其實蠻好笑的XD (這種羞恥心可能也算是阻力的一種表現吧?)

封面圖片是我在整理舊照片找到的,是三年前和家人去日本玩時拍的照片,好像意境上有點微妙地和本篇主題有搭XD。也順道感謝前幾天(6/4)日本送給台灣人的一百多萬劑疫苗!好希望早日疫情解封可以出國的時候,能再訪日本啊!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